黃淳樑方法 The WSL Way

黃淳樑方法 The WSL Way 


新增說明文字


2009/05/28 20:40

詠春拳:“黃淳樑方法” 為你達到成果!

(題是“詠春拳:黃淳樑方法”)

Wing Chun: when the “ Wong Way ” gets results!
(Wing Chun: the Wong Shun Leung Way)
作者(Author): David Peterson
譯者 黃教練

格鬥系統詠春拳,60年前幾乎不為人所知,然而現在是流行世界各地。該系統有一些不同的解釋的存在,與各種英文的拼法,但也許最有名的和最廣泛被採用的是被稱為香港詠春拳。

1949,傳奇性的葉問宗師從大陸佛山帶到香港和第一次傳授給大眾,令人驚訝地是,一個葉問系統內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我說驚訝,是因為許多老一輩的師傅是已故葉問宗師的直接學生,但為什麼會有如此多人偏離他們已故的老師傳下的詠春拳概念。

葉問宗師的許多學生中,一個十分出色的學生黃淳樑,也被稱為“手王”,以表彰他在5060年代幾乎是單槍匹馬地在香港藉由比武建立詠春拳的聲譽。作為一個非常務實的人,黃師傅喜歡測試他的詠春拳以及他個人的極限,應用科學和邏輯, 從根本上在已經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格鬥方法提高的效率,黃師傅的方法給詠春拳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他的做仔細地檢試詠春拳系統的基本概念,並確保他不僅完全理解這些概念,但他在壓力之下測試及證明這些概念。一旦證明是可行的,後他絕對這些概念,但如果他發現他們,黃師傅將他們放棄或修改,使理論概念成為一個可信的事實因為黃淳樑傑出的打鬥能力及經驗葉問採納他的許多想法,或者因他修改了詠春拳系統。

多年來不斷研究,測試,修改和發展的這一成果是他一直提到的'詠春拳功夫''科學詠春拳',我們這些他幸運地學生了尊敬他為此稱呼這成果黃淳樑方法(或黃淳樑詠春拳 )。他於19971月去世,他少數的學生,在香港和遍布世界各地,費盡心血地確保黃淳樑留給後人的東西不會在武術的世界消失。這篇文章希望是朝那方向的一小步。

如果詠春拳可概括為一個句子,傳統的格言'來留去送;甩手直沖' 本質上,是這個系統如何運作根本基礎, ...至少在理論上。無奈的事實是(至少詠春拳家而言),雖然大多數詠春拳分支表明這一概念是其“法” ,實際上,少數分支實際轉換這概念付諸實踐。然而,它的完美地總結黃淳樑方法是如何運作的,以及黃淳樑詠春拳所有其他的技術和理論的根源。在這一簡短的文章,通過詳述這一概念以及它是如何應用,我將嘗試提供黃淳樑方法的簡要以及如何有別於其他詠春拳。

格言的開頭,'來留'字面上解釋是指手, “當它來時,它留下來。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藉由攔截對手的攻擊路徑和它形成一個橋樑(因此有'尋橋'基本概念)。黃師傅告訴我們實現這概念,最好是利用“” 的途徑,首先最早與時靠很少或徹底沒有僵硬的手臂,類似“海棉”的辦法,用的是骨骼(結構)的力量,放鬆的肌肉動作來支持。這是每當我們小念頭 “伏手”的部分尋求發展的特質。因此, '來留'方面的這個概念包含了與表明了'小念頭 ''尋橋'的兩個概念

'來留'也對養成和應用詠春拳的標記技巧-'連消帶'或“同時攻擊和防禦指明了方向”。 黃師傅始終堅持認為,克服敵方最好的時機敵方致力於他們自己的攻擊來攻擊他們。通過延伸'來留'概念,他教他的學生,不僅要應付迎面而來的攻擊,而是要在相同的時間展開自己的反擊,從而(因為他會說) “反擊敵人在他/她發起了第一次攻擊後, ...但在他們可以啟動另次攻擊之前。“這種方法可以同樣適用於對付直線或曲線的攻擊,和形了他著名的師和私人學生-已故李小龍'截拳道'理論基礎。

短句的'去送' (直譯:“當它離開時,伴隨著它”)提到了利用對手的“錯誤”,/她撤回手,腿或身體時追隨他/她的身體中心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符合人體運動和物理基本原則,只要肢體一個方向一個動作,他們通常會用到另一肢體或身體的一部分在一個相反的方向動作,以平衡他們的身體平衡。
訓練有素的詠春拳練習者不易這個“錯誤” ,因為我們學會了,特別是通過'黐手'和相關的練習,把我們的四肢訓練地相當獨立,即往往一隻胳膊很可能是攻擊,而另一手臂仍相對地靜止不動的和控制對手的手和/或身體。因此,如果敵人試圖撤回肢體,甚至整個身體,遵守'去送'概念意味著我們立即追隨,並尋求途徑攻擊,或至少,持續向前的攻進一步控制和佔著主導地位。這並不意味是(但不幸的是,某些詠春拳系事實上是如此)我們沒有思考/或沒有控制地“追手”。

追手”使他們完全敵人的擺佈,而不是持續攻擊其對手,因此停留在防禦模式下,追手”使敵人取回失去的位置和恢復控制的能力。在最壞的情況下,追手”使人變成一個木偶,完全受制於對手,失去位置和時間,並遭受各種方式的攻擊。這個問題最明顯的地方是在黐手的訓練,太多詠春拳練習者不了解黐手訓練的目的的本不是教如何打鬥(黐手也不是作為準備打鬥“唯一需要“的訓練) ,而是,最初攻擊的嘗試抑制時,教手,腿和身體跟隨著壓力和角度的變化自動反應,以便立即地和有效地找尋下一個最佳攻擊途徑,以打擊對手。這是'去送'的本質告訴我們的。

格言的最後部分, '甩手直沖'肯定是這格言最重要的部分,以及是我已故師傅最時常引述的部分來作為他的詠春拳的總結。 “當手被鬆開,毫不猶豫地直接攻擊”是本句的一個直譯(一個不詠春拳中同事,把這一句譯作為“攻擊沒有任何擔憂” )和我們試圖在練'小念頭'的時候想養成能力,然後過黐手和其他練習進一步加強,以及包含過在'尋橋'的訓練。

簡單來說, '甩手直沖'是有力量和有效的攻擊能力即時的反應在缺口出現在敵人的攻擊中,無論我們自覺地意識缺口與否。它消除了激烈激打鬥中需要看到每個攻擊機會做出有意識的決。能夠本能地應用這個概念意味著,即使我們的視覺是完全受損的,只要有任何形式的肢體或身體接觸,我們可利用神經自然反應來應對減少反應時間,幾乎可保證有有效的防衛和攻擊能力。

黃師傅經常說,這是區別好詠春拳和傑出詠春拳的差別,因為誰利用'甩手直沖'的概念是一位常勝軍。此外,這涉及放鬆和利用“”來抵抗更大的力量;如果這樣做,即使是手離開“中心線”,肘部將永遠找到回到中線的路和動直接對敵手的中心攻擊的拳頭/等。為了更好地理解和發展這三個屬性,詠春拳練習者應定期練習'小念頭',減緩速度和放鬆,檢查和糾正的身體結構,而且與想法類似的培訓夥伴一起演練。許多詠春拳愛好者可以提高他們的技能和理解度經由評估他們怎麼使用發揮這一重要和基本的概念。

淳樑詠春拳不僅是有關思想,但是訓練的方法 - 提供持續制衡確保養成這觀念所要引導我們培養的習慣方法,。每個人都說這格言,但很少人能為一般人帶來一致的果, 這是黃師傅為什麼出類拔萃的老師原因。對他而言,詠春拳不脫節,他教詠春拳時把為一種概念為基礎的系統,其目的是創造自由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人,而不是無思考地重複循環動作的人。這是為什麼“黃淳樑方法” 能達到得到的果的原因

Link to the original article in English


回應(10)
gigas2011/08/06 17:22 回應
好棒的文章,之前都不知道練黐手的目的,原來練黐手有這樣的功用阿!
ぼうっとする哲2010/01/11 03:21 回應


Coach H2010/01/11 09:39回覆

PP'Huang2010/01/10 14:35 回應
想請問如果有興趣的話要怎麼連絡師傅呢?時間、地點、及學費?
Coach H2010/01/10 20:11回覆

MR.Leo2009/12/16 17:34 回應
Jason說的很有道理 學傳統武術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的
它是要長時間不斷的練習 才能成功
Ken9992009/12/16 15:18 回應



Coach H2009/12/16 23:27回覆

jason2009/12/16 14:57 回應
很多人都會問,學完什麼什麼要多久?我要怎麼才能像影片中這麼強?黃師傅常常跟我說,不怕你多學,就怕你學太慢,真 的,若是因為學快而很多動作不確實,就算學完了詠春的所有套路,也是沒用的,我們現在跟黃師傅學習的態度是,在自己沒有覺得動作學的夠好,得到老師的認可 後,我們不會去要求老師教新的東西,因為,老師的系統,在台灣已非常難得,如果沒有學好,以後怎麼敢跟人家說,我們是台灣黃系的學生,是老師的學生?所 以,對詠春拳有興趣的朋友,老師都非常歡迎您來學,但,自己也要捫心自問,每天花在詠春拳的時間有多少,這是成正比的。
老師的blog標題有寫:For people who REALLY loves Wing Chun! 給真地熱中於詠春的學生 !
這個 "REALLY"是非常值得去思考的歐~~
Jason
Ken9992009/12/15 15:08 回應
請教ㄧ下上課時間與學費.
多久可以學成第一級呢?
Coach H2009/12/15 19:57回覆

ㄏㄏ2009/11/18 09:41 回應
您好
我對詠春拳相當有興趣,我是個女孩子,24歲,適不適合學呢?
方便的話,想請教ㄧ下上課時間與學費
                                                                            謝謝
Coach H2009/11/18 17:32回覆
1232009/11/16 02:28 回應
我想學詠春  要如何聯絡師父
Coach H2009/11/16 16:30回覆



如果方便,您能這星期六來。 谢谢!
PO2009/09/25 03:08 回應
看完後心領神會,寫得太好了!讓我有想學詠春的衝動。
Coach H2009/09/25 09:10回覆
 
謝謝你的反應! 希望有幫助

Comments